【犀利·看市】3.10-3.14周度回顾|本周A股市场普遍反弹,债市整体走弱
股市方面:本周A股市场普遍反弹,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1.39%、1.24%、0.97%。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下跌1.12%。分板块看,美容护理、食品饮料、煤炭板块领涨,分别上涨8.18%、6.19%、4.84%;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子板块领跌,分别下跌1.36%、0.68%、0.62%。
具体来看,消费方向,美容护理板块或受1-2月和三八节线上消费数据大幅改善影响而领涨全行业,本周消费板块整体或受政策刺激和呼市育婴补贴的双重带动影响大涨。人口结构是制约消费的长期因子,有望改变消费的长线预期;制造方向,军工或受订单恢复同环比大增预期大涨、数据中心AI电源因景气高,大厂招标+GTC大会新技术等催化上涨。工程机械维持景气,机器人方向短期涨幅较大后波动较明显。汽车板块零部件或受机器人主题影响波动;科技方向,本周除了传媒在中游外,其它行业涨幅垫底,大多出现高位调整,或主受前期涨幅过高影响、业绩临近期回调压力大。结构上,海外AI链在美股反弹、GTC大会临近的催化下低位反弹,尤其是有新技术变化的方向。顺周期及政策预期催化下,游戏涨幅较大。在各地城市智算中心投建新闻催化下,国产算力产业链保持相对强势;周期方向,整体表现一般,煤炭、有色金属、非银金融表现靠前,煤炭本周表现较好,有色金属延续上周亮眼的表现,或受金属价格上涨的影响表现依旧较好,非银金融上涨,近期长端利率持续上行背景下保险板块表现出色。本周钢铁、银行、建筑材料和地产等顺周期板块表现较差。
展望后市,重要会议后国内经济政策整体符合预期,但4月之前依然有关税的不确定性,同时迎来年报与一季报窗口期,市场风格有望回归均衡,关注消费、建材等顺周期资产,以及景气类有业绩支撑的资产。中长期看,我们依然维持看好产业趋势明确的泛AI产业链,关注国产算力、AI应用、消费电子、智能驾驶及机器人等终端AI的投资机会。
债券市场方面,本周债市整体走弱,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84%,较上周上行3BP。本周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7779亿元,逆回购投放5262亿元,实现净回笼2517亿元。
中国2月CPI同比由涨转降,PPI降幅有所收窄。中国2月CPI同比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3%,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9%,服务价格下降0.4%。中国2月PPI同比下降2.2%,预期降2.1%,前值降2.3%。国家统计局表示,这主要是受春节错月、假期和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
海外方面,美国2月CPI同比升2.8%,预期升2.9%,前值升3%;环比升0.2%,预期升0.3%,前值升0.5%。PPI同比升3.2%,预期升3.3%,前值升3.7%;环比持平,预期升0.3%,前值升0.6%。
债市“科技板”即将推出。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债市“科技板”会根据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和股权基金投资回报的特点,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的制度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引导债券资金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综上所述:(1)2025年一季度经济呈现“开门红”特征,但近期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抢出口效应放缓,2月通胀数据低于预期,2025年物价可能延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市场回暖持续性待观察,2季度经济恢复放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2) 跨月结束后,资金面压力边际缓解,但资金绝对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在“宏观经济基本面、中美经贸关系、金融市场稳定”三大关键变量未出现重大边际变化前,预期资金面维持中性均衡。全球资本重估中国科技实力,权益市场明显回暖,金融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明显提高。(3)随着债券市场持续调整,债基或存在赎回压力。
综上所述,降准或仍有空间,3-4月或是关注窗口期。目前债市的票息价值或已经显现,部分期限和品种的收益率走高,或对投资者具备一定吸引力,短端配置价值在逐步凸显。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5/3/14
风险提示:本文件中的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以上观点、意见,仅为对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等相关问题的看法,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本公司的相关部门、雇员不对任何人使用文件中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本公司在本文件中的所有观点仅为本文件成文时的观点,有权对其进行调整。本文转载或引用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公司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件的著作权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将此文件或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修改、发布、转载,或对本文件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